我校举行“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学术研讨会暨郑国锠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凯发k8娱乐

 我校举行“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学术研讨会暨郑国锠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凯发k8娱乐

学院新闻

我校举行“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学术研讨会暨郑国锠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日期: 2014-04-04 阅读:






   3月30日,适逢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兰州大学原生物系主任郑国锠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校举行了“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学术研讨会暨郑国锠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副校长安黎哲以及来自中科院、吉林省农科院、同济大学、汕头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郑国锠院士家乡代表,我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郑国锠院士生前同事好友、弟子学生参加了相关活动。

   安黎哲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表达了对郑国锠院士深深的缅怀之情。他说,今天是郑先生离开我们的第534天,在这些天中,兰大的师生员工对郑先生的追思从未停止。作为一名学者和长者,郑先生被国家所铭记,被学生所爱戴,他的离去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安黎哲说,1950年郑国锠院士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并凭借其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出色表现和取得的杰出成绩,获得了导师赫斯金的高度认可。赫斯金认为郑国锠是不可多得的科技人才,提出了丰厚的条件希望郑国锠和仝允栩先生能留在美国工作。但是刚建立的新中国亟待发展和进步。在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和鼓励下,郑国锠与钱学森、邓稼先、童第周、华罗庚等在美国的一大批中国顶尖学者们秉持“科技救国”的信念和“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突破层层阻扰,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新中国,将毕生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回国后郑先生完全可以选择条件优越的地区工作,郑国锠的父母以及亲戚们都劝他到条件较好的上海等沿海城市工作,但他最终选择了兰州大学植物系,在祖国西部工作了一辈子。

  安黎哲指出,郑国锠院士的一生,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是兰州大学的艰苦创业史,更是郑先生科技报国、心系祖国的爱国史。我们今天缅怀他,不止是因为郑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是因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最后,安黎哲感谢广大校友齐心协力为母校建成郑先生铜像,并勉励兰大师生把郑国锠院士为之奋斗终身的科技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纪念活动中,郑国锠院士生前秘书贾鹏飞为与会代表展示了郑先生生活照片、工作录像以及档案馆视频,郑国锠院士的弟子代表、生前同事杨维才、郝东云、曹孜义、王崇英、聂秀婉、杨汉明分别从不同侧面缅怀了郑先生为人、为师、为学的高贵品格。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黎家教授在主持活动时指出,郑国锠院士一生追求真理,无私无畏;他处世严谨,律己有道;他襟怀坦荡,为人宽厚;他平易近人,可近可亲。黎家表示,我们要学习和继承郑国锠院士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学习他甘于清贫、扎根西部、为科研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于开拓、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严谨的科研与治学精神,以及宽厚待人、虚怀若谷的人文情怀。

  当天上午,安黎哲副校长和杨维才研究员在新建的生命科学大楼内为郑国锠院士铜像揭幕,黎家和郑国锠院士学生曹孜义分别代表学院和先生弟子敬献了花篮,全体人员像铜像三鞠躬,表达对郑国锠院士的深切缅怀之情。铜像揭幕仪式后,大家观看了郑国锠院士生前图片及实物资料,回顾先生生平,感受先生风范。

  当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副所长杨维才研究员、吉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郝东云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被子植物花粉管导向的分子机理研究》、《组学方法解析盐碱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的影响》的报告。生命科学学院8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并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学通社:吴沈林恩 柯溢能)(转载自兰州大学新闻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