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以标志性论文发表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邱强、王理中、王堃和杨勇志作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刘建全教授为通讯联系人。该论文发表后,得到、等报刊,、人民网、搜狐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该研究通过获取野生和家养牦牛的群体基因组数据,构建了包含1400万个位点的全基因组群体遗传变异图谱。在此基础上,详细解析了野生牦牛和家养牦牛的遗传变异,以及人工选择作用在家养牦牛基因组上留下的印记,发现家养牦牛基因组中大约有200个基因受到了显著的驯化选择,这些基因主要与温顺行为和经济性状等相关。通过重建牦牛驯化的群体动态和群体分化历史,发现牦牛驯化始于7300年前,并检测到驯化牦牛数量在3600年前增长了6倍。牦牛驯化及其驯化种群的大规模增长与通过人类群体遗传学数据推算的青藏高原史前人群两次大规模增长时间相吻合。青藏高原部分游牧人群至今仍仅依赖牦牛通过游牧方式而长期生存和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牦牛驯化为人类从季节性迁居高原到以游牧方式永久占居青藏高原提供了生存基础;驯化牦牛种群的大规模增长还与该地区引入农业技术和通过农业生产手段的定点定居以及人类种群增长高度关联。这些结果表明通过牦牛驯化对早期人类永久性地征服青藏高原地区和随后的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有关基金或平台项目的资助。
刘建全教授带领课题组在过去1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采集了牦牛饲养区所有品种的代表个体,多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获得了足够的野牦牛研究样品。采用新技术和新分析方法,围绕牦牛高原适应和驯化的遗传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为牦牛遗传资源利用、品种改良以及理解牦牛驯化后的遗传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已在nature 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animal genet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
(来源:兰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