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生物学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简介
一、学科简介
兰州大学生物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等7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等9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顺利通过评估,在全国排名第四。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位列全国第十六名。植物学与动物学保持国际esi排名前1%。
二、学科方向
1.植物学
兰州大学植物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46年,当时的国立兰州大学就筹建了西部地区第一批生命科学学科——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植物学科是国家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培养与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整合了植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的优势力量,于2011年获批建设教育部“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重点实验室。本专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注重学科交叉和应用研究,各研究方向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以寒区旱区寒冷、干旱、盐碱、强辐射和人为污染胁迫等多种逆境下植物功能蛋白组学和抗性生理、功能基因组学和基因工程、环境植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药用植物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为研究方向;同时,瞄准国际植物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开展植物分子发育生物学、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生物合成调控、植物逆境生理与信号转导、植物生殖生物学及植物膜融合等领域的研究。
2.动物学
兰州大学动物学学科以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系统地理学、环境动物学、遗传毒理学、动物生理学和形态学。2013年获批建设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学方向,研究小型哺乳动物表型对土地沙化,生境破碎、隔离,多变的气候,不同海拔梯度,复杂的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不同种间竞争压力和种群密度等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及其遗传基础,探讨小型哺乳动物表型与遗传的变化规律。环境动物学方向,研究重金属、有机类等环境污染物对动物体的毒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对动物生态、生理生化及遗传功能等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与机制,以及这些生物对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神经生物学方向,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育、至损伤、再修复的整个过程研究有关问题及其分子调控。
3.微生物学
兰州大学微生物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主要定位于西部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工业微生物技术、医用微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技术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制药、抗体工程、微生物冶金、极端环境微生物、分子植物病理学、生物农药、工业微生物技术等。
4.细胞生物学
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郑国锠院士组织建立,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与之有关的一切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细胞及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代谢与生长、繁殖与分化、遗传与变异、衰老与死亡等。与植物学等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教育部“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重点实验室。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植物逆境响应细胞生物学,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医学、肿瘤细胞生物学等。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生命物质结构及变化,研究范围包括多肽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化学、免疫化学、核酸化学、微生物生化、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理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各个方面。主要研究领域有多肽的合成方法、结构、生物与药理活性研究,涉及多肽的结构改造,多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多肽的神经调控,多肽的药理应用以及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多肽生物化学与药物化学、神经肽、手性药物与多肽药物、分子医学与药理学、生理生物化学等。
6.生物物理学
兰州大学生物物理学始建于1959年江隆基校长直接领导下筹建的放射生物学教研组,1960年秋季以生物物理学专业的名义正式招生,1982年被批准成为生物物理硕士点,2000年生物物理教研组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2003年又增设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方向,2006年被批准成为生物物理博士点。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物理、细胞生物物理、自由基生物学、免疫化学等。
7.遗传学
主要研究方向:致病基因定位克隆研究、群体遗传学、复杂疾病遗传学、临床遗传学。致病基因定位克隆主要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以西北和青藏高原重大疾病高发地区作为现场基地进行研究,有效利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成果和我国的家系资源优势,进行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群体遗传学研究方向在建立西北及青藏高原人口遗传资源实物资料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上,测定不同民族多个相关的群体遗传指标及人类学指标。复杂疾病遗传学主要利用青藏高原及西北民族某些复杂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遗传模式和分子机理。临床遗传学在建立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大量临床遗传资源的基础上,对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措施。
8.发育生物学
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成熟、衰老、死亡及再生,还包括畸胎和癌变等异常生命现象及其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细胞分化,这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功能水平的分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动物发育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发育生态学、分子发育生物学、分子发育生物学与生物进化等。
9.生理学
兰州大学生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与医学的需要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为了医治人们的疾病,保护身体健康,就需要研究人体生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生理生化学、神经生理学、比较生理学等。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学术团队
本学科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拥有教育部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通过全球选聘,引进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授黎家博士全职回国担任学院院长;同时引进并建成以他为首,由多位全职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创新团队。经过多年引进及自身培养,使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7%以上,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6%,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2.人才培养
本学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以勤奋刻苦、基础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而著称。1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近三年来,培养本科毕业生500多人,授予硕士学位300余人,博士学位110人,30多位研究生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计划”。毕业生中有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种称号的杰出人才20多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王志勇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裴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薛勇彪研究员、副所长杨维才研究员,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种康研究员、张立新研究员等。
3.科学研究
近五年累计科研经费达7000万元,主持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86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7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70余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横向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申报专利30项,获得授权3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plant cell,plos genetics,current opinion plant biology,plant journal等国际顶尖期刊。
4.学术交流
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多个国际知名的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在国内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长期保持密切的科研合作。近五年来成功举办了“郑国锠院士执教六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生命科学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庆典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学术研讨会、“西部寒旱环境生命过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75周年学术年会、“组学”与生物技术暨“百年兰大”生命科学高峰论坛、第二届国际整合植物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全国动物学骨干教师培训、第十六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5.建设规划
建成细胞生物学或动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争取将生物学建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6.基础条件建设
新建2号生物楼,建筑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将马上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基础条件。本学科利用“983”工程、“211”工程和中央高校农林项目的2700余万元,购置一批先进仪器,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蛋白质相互作用仪、全自动凝胶切取系统、定量pcr仪、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多功能激光成像系统、倒置荧光显微镜、恒温活细胞成像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植物整体分子成像系统、蛋白纯化系统等多台大中型常用仪器,建成了生命科学微观研究公共平台,由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统一负责管理和运行,校内、省内师生共享,实现了仪器的高效使用,极大的满足了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7.服务于甘肃省经济建设的情况
兰州大学生物学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甘肃地方经济建设。例如,遗传学学科点参照国际标准,建立了西北及青藏高原群体和临床遗传资源共享平台,收集整理整合的人群遗传资源样本涉及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14个少数民族,临床样本资源涉及18种本地区重大及常见肿瘤和复杂疾病样本,截至目前近37000份,标本形式包括血样、组织样、dna样、人类冷冻精子、卵子等;所有现存样本均实现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共有11107条记录,其中可公开的部分已进入国家e平台,使得上述宝贵的遗传资源信息可以在国内实现共享;本平台探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共享合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在国内生物学、医学、药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发挥了遗传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撑作用,对提升我国科研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还根据学科特点,面向全社会,常年坚持义务进行医学遗传学咨询服务,为甘肃人民的医疗保健,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服务。王建林教授近五年来,在甘肃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和学校有关会议上提出了建议和意见50多条,如“关于关注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建议”、“关于由医保出资为50岁以上农村居民每两年免费做一次体检的建议”、“关于做好劳务输出人员职业病的防范的建议”、“关于立法禁止在室内公共场合吸烟和给未成年人售卖烟卷的建议”、“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大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建议”等。李祥锴教授承担科技部主办的“发展中国家干旱环境下沼气生物质能源技术应用与优化培训班”,培训了来自马里、埃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韩国等八个国家学员在干旱环境下利用生物沼气能源。
本学科的一些教师担任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兼职工作。例如,安黎哲教授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黎家教授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甘肃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food and energy security》副主编(wiley-blackwell 出版社)、《遗传》副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frontiers in biology》、《plant signaling and behavior》编委、20多种国际主要学术刊物审稿人、国家基金委细胞生物学二审专家等;张迎梅教授担任兰州大学科技处处长、甘肃省动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鸟类学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第六届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王建林教授担任政协甘肃省委委员(八、九届)、民盟甘肃省委常委、民盟兰州大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侯岁稳教授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器官发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武一教授担任共青团甘肃省委常委;李祥锴教授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杂志(elsevier出版)和ecotoxicology杂志(elsevier出版)审稿人等。